深读|金刻羽: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应对危机答案,应建设经济柔韧性

本文阅读 15 分钟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强大的柔韧性将使中国能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8月7日,由新京报贝壳财经主办的“中国经济新格局:乘风破浪”夏季峰会在线举行。在此次峰会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金刻羽探讨了在疫情对全球贸易网络和贸易关系的影响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以及为何我国最近提出“双循环”发展格局。

她认为,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国家、政治家把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推动保护主义的政治权宜之计,中国如此及时地提出“双循环”是向世界传达中国要坚持支持全球贸易体系、拥抱全球化,同时,也将以身作则,建设更强大的国内容量、能力和需求,从而在全球贸易体系不能正常运转,或者世界上有些国家将自身安全置于全球关注点之上时,能够有备无患。此外,这也是向世界发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中国不希望脱钩,不认为应该发生脱钩事件。


为何提出“建设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拥抱全球化的同时,要能够独立自主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对此,金刻羽分析称,之所以推出“双循环发展格局”理念,就是要在拥抱全球化的同时,在危机时刻能够独立、自主。这是一种双重战略,既要依靠全球化作为发展战略,但是建设复原力也非常重要。

首先,目前贸易体系的设立以效率为主,全球供应链并没有着眼于应对动荡局势和尾随事件,但是现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多。

其次,贸易过多强调效益和最优化,但需要注重柔韧性。新冠肺炎病毒说明了全球价值链的传染效应之大,从最近的供给危机转变成大幅度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危机。如何做好抗脆弱性措施成为关注重点。

以新冠疫情危机中间个人防护设备的供应为例,即所谓的PPE供应情况。这些PPE的生产需要来自不同国家的中间产品,但许多国家对这些产品、设备实行出口限制,因为他们希望为国内经济服务。但结果是,其他国家也同时限制了生产这些设备所需的中间产品,这项政策适得其反。伴随着供应链崩溃,大家发现即使这个世界效率很高,但是也是非常脆弱的。

疫情如何影响全球供应链?

——疫情使全球供应链处于暴露状态,需求和供给遭受双重打击

从贸易和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可以吸取几个教训。第一个是全球供应链使得每一个国家都处于暴露的状态,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不同,比如有些是出口原产品的,有些是出口原材料的,有些是输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有些跟创新有关系。除了格陵兰岛及个别的撒哈拉以南国家,几乎每个国家都在全球价值链上。

第二个经验教训是,全球供应链将冲击传递到世界各个国家,并放大它的影响。现在贸易越来越专业化,生产越来越分散,为的是效益最大化。跟中国在产业链上最密切的国家是哪些?是日本、韩国,一定程度上是越南。跟美国最紧密的国家是加拿大和墨西哥。德国是比利时、法国。这就是说区域性的贸易更为重要,就是说我国的区域伙伴比全球这些不同的贸易伙伴还要重要,但是从中国、美国和德国的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全球的格局。

全球价值链是如何受到这次新冠疫情的影响?首先是供给方面的传染危机。比如中国首先受到了疫情的冲击,所以,暂时无法向其他国家出口重要的中间产品。后来中国疫情恢复,但其他国家又返回来无法向中国提供中间产品,使得中国再次受到疫情打击。这就是所谓的供给侧传染。

除了供给侧传染以外,还有需求方面的冲击。各国陷入危机后,就变成了对中国的需求冲击。这时候所有国家同时受到需求和供给的双重冲击和影响,这是跟之前金融危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全球供应链使得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给各国带来沉重的打击。

第三个教训是,各个国家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以呼吸机为例,它的部件来自许多不同国家。因此,假设美国限制向加拿大出口呼吸机,但是同时加拿大采取报复措施,限制生产这些呼吸机所需要的中间产品出口,对美国来说也是适得其反。

呼吸机这种关键产品,不同的中间产品来自全球各地,也说明了所有国家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程度都非常高。所有国家都为了效益最大化,忽视了柔韧性和抗脆性措施的建设。

从贸易角度看什么是良好的抗脆性?

——建设关键商品的国内供应链,持有重要货物储备,重组供应链

第一,各国应区别什么是关键商品,在生产关键商品上要建立国内供应链。比如食品是关键商品,现在全球各国都很好地实现食品生产独立性。但是比如现在讨论中美脱钩问题上的一个关键问题——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中间产品不是我国生产和出口,是从其他国家进口,我国是否要考虑建设更好的国内供应链。

第二,持有重要货物的储备和库存。可能绝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做好准备,因为之前没有预料到有如此多的尾随事件以及现在局势的不确定性。

第三,重新组织供应链,使每个国家都能在国内生产一部分关键产品。现在不好推测这次疫情对未来贸易格局有什么影响和改变,但一方面中国、美国和德国还是会处于最核心位置,这个局势不会改变。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考虑在国内生产一部分很重要的中间产品,并建设能够组装这些中间产品的能力。这次疫情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影响不一样。

比如一个出口原油产品或者原材料的国家,完全依靠出口没有办法组装最终的产品,就会在需求方面受到很大冲击。但对于个别发达国家来说,是进口中间产品,然后出口最终的产品,他们受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同时冲击。但是,是不是每个国家能够像中国一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依赖国际的贸易产业链,又同时能够建立独立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应对危机的答案,坚持全球化建设抗脆弱性才是

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国家、政治家借此机会推动保护主义,但这不是答案(解决方案)。最近发生的变化,不仅是通过贸易和金融联系,让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联系得更加紧密了,同时冲击也更加全球性。

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今年的大流行病,都是强有力的例子。一个变化就是所谓的全球冲击越来越频繁。全球冲击并不是一定外生,全球通过贸易和金融网络关系越来越紧密,造成每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变成了全球性质的冲击。

另外一个变化是更多的尾随事件会严重地破坏全球经济。但是,不能让这些尾随事件主宰我们对贸易和全球化方面的思考。一般来说,遭受冲击的国家大多与具体某国的国情有关,而不是全球性的冲击。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恰好在这时候起到缓冲作用,比如日本地震或者阿根廷债务危机等,本质上是局部性的,也不会导致全球贸易网络崩溃。贸易有助于使当地冲击分散化,这也是贸易的好处。

第三个变化,世界正在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化贸易结构不是为了考虑不确定性而设立,但这又非常关键。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不同例子,包括最近发生的贸易战和地缘政治紧张,以及日益严重的逆全球化情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抱全球化,但同时要为最坏情景做好准备。这意味着在实现全球化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要增强柔韧性。

许多人把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推动保护主义的政治权宜之计,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如此及时地提出“双循环”,这是向世界传达信息,中国要坚持支持全球贸易体系、拥抱全球化,同时也将以身作则,建设更强大的国内容量、能力和需求,从而在全球贸易体系不能在正常情况下运转,或者世界上有些国家将自身安全置于全球关注点之上时,能够有备无患。此外,这也是向世界发出的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中国不希望脱钩,不认为应该发生脱钩事件。但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强大的柔韧性将使中国能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金蕾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薛京宁

原创文章,作者:金刻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eyujin.cn/86
我们需要思考抗碎性及如何利用危机去刺激创新
« 上一篇 06-25
加强内循环这三点是关键所在,应建立经济柔韧性
下一篇 » 08-10
浙ICP备18026925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4000号